学院春秋

楚学研究所

“正明讲坛”第15期纪要|李幼平:礼乐中华传承创新——编钟研究及其对文化事业建设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4-24

发布者: 来源: 浏览次数:

2023年4月20日下午两点,第十五期正明讲坛在8181801威尼斯逸夫楼一楼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期讲座的主题为“礼乐中华传承创新——编钟研究及其对文化事业建设的启示”,由武汉音乐学院副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李幼平教授主讲,8181801威尼斯楚学研究所所长、文化学系主任黄尚明教授主持,陈晓娟、叶秋菊、王洪强等老师与来自8181801威尼斯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近百人参加活动。

讲座伊始,李幼平教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丰富的求学与工作经历,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名理科生到进入武汉艺术学院学习声乐,后来如何又到武汉大学学习考古以及自己制作的编钟怎样成功进入美国卡内基音乐大厅演奏的经历。李教授指出,音律最伟大之处在于它与尺长结合,做音乐最终的落脚点是数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数学。李教授希望通过分享自己寻找墓葬、发掘墓葬、挖掘编钟、整理编钟、复制编钟、仿制编钟、研制编钟、创作编钟乐曲和将中国古代编钟及其乐曲带到全世界的经历,启发同学们:虽然每个人没有资格去选择这个社会,但仍要善于去发现社会给予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善于用美好的眼光去寻找自己到达的每个地方能收获什么,这样的学习和生活才会变得很潇洒。

讲座包括以下内容:

一、中华礼乐中国声音

在第一部分,李教授首先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在中华大地上,有百万年的人类史,有上万年的文化史,有数千年的文明史”。因此,准确理解与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李教授也指出,习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后多次强调要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因为在中华文明当中,礼乐文明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周成王时期,周公制礼作乐使中国的礼乐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进而形成了中国礼乐文化的传统。随后李教授为大家播放了习总书记在接待伊朗、法国、巴西、印度和美国等国家领导人时,我国根据场合的不同而演奏的不同的音乐,包括具有中国特色的交响乐和中国古典的编钟音乐。编钟音乐在今天的流传不应只局限于国内,更应让更多的国际友人欣赏这一中国古代文明的优秀成果。因此,李教授分别为大家展示了2017年德国G20峰会时湖北的《编钟乐舞》在当地演出的盛况,以及2016年中埃文化年开幕式上的编钟演奏,展现了欧洲和中东等地区的民众对中华传统古典文化的浓厚兴趣。李教授表示,编钟的每一次演奏,都是在用自己独特的中国声音讲述着今天的中国故事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但李教授同时也指出,虽然编钟可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靓丽的名片,但其搬运拆卸极其困难,成本也比较高昂,每次装卸的价钱甚至可以再做三套编钟,而这也促进了李教授等专业学者们自己开始着手仿制古代编钟。

二、八音和鸣金石之声

在第二部分,李教授主要分析了礼乐和编钟的关系。编钟被誉为“八音之首”,是礼乐重器。何为八音?八音是中国古代的乐器分类方法,按制作材料和质地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等八类。而礼乐制度则是中国古代宫廷政治文化制度的核心。根据周代礼乐等级表,礼乐制度涉及的贵族阶层包括王、诸侯、卿大夫和士,不同的阶层其钟磬乐悬、乐舞人数、青铜礼器均有所不同,这也就构成了礼乐的等级制度:对于周天子而言,钟磬乐悬为宫悬四面,乐舞人数为八佾64人,青铜礼器为九鼎八簋;对于诸侯而言,钟磬乐悬为轩悬三面,乐舞人数为六佾48或36人,青铜礼器为七鼎六簋;对于卿大夫而言,钟磬乐悬为判悬两面,乐舞人数为四佾32或16人,青铜礼器为五鼎四簋;对于士而言,钟磬乐悬为特悬一面,乐舞人数为二佾16或4人,青铜礼器为三鼎二簋。李教授以1978年出土的随州曾侯乙墓为例,以实物为证,展示了诸侯级别墓葬的轩悬三面和墓葬布局,以及青铜器上出现的编钟和磬等图案。当谈及图案中人物敲钟时的动作神态时,李教授强调,先秦时的敲钟是十分讲究礼仪的,到汉代的时候相关礼仪逐渐消失,但作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明白礼乐制度的结合是体现在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随后,李教授依次展示了古代埙、建鼓、虎座鸟架鼓、琴、瑟、木制乐器、匏、排箫、篪等古代乐器图片,并播放了它们演奏的音乐。

三、钟鸣寰宇交响古今

在第三部分,李教授介绍了如何用编钟讲好中国的故事和中国的文化。编钟音乐是当代人听得见的古代声音,是外国人听得懂的中国声音。由此看来,编钟演奏的中国优秀古典音乐可以跨越时空界限,引发今天国内外听众的共鸣。李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学术研究,提出编钟的创新可以体现在以下四点:第一,“由器而物”回答“是什么”;第二,“由物而事”回答“怎么样”;第三,“由物而人”回答“为什么”;第四,“由古人而今人”回答“怎么办”。编钟的历史渊源极其悠久,不同时代的编钟有不同的演奏方法,如何将不同时代的编钟音乐让今人接受并喜欢,无疑是一个困难的工程。李教授认为,编钟及其音乐的创新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应将它们由展品变为产品,由产业上升为事业,使编钟能够真正进入当今社会的文化事业建设过程当中。随后,李教授向大家依次展示了佛教铜钟、欧美教堂报时钟、随州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等图片,并表示在1978年以前学者们认为中国的编钟每一个钟只能够敲一个音,音乐史学家黄翔鹏先生最早发现中国的编钟其实是一钟双音,而非一钟一音。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古代的乐谱直到今天仍处于失传状态,找到失传的古代乐谱是众多考古学者和音乐学研究者迫切想要攻克的难题。

编钟音乐在国外著名音乐厅演奏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国际的重要表现。李教授将编钟的音乐根据西方音乐规律进行调整,并成功地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与当地交响乐团合作演奏,用属于中国的声音为听众讲好中国故事与人类故事。李教授认为,对编钟古典音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够使其永葆生命力。

最后,李教授强调,编钟是人类青铜时代物质文明的文化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礼乐文明的精神创造。用编钟讲述中国故事,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当代体现,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双创”展现。

在讲座结束的提问环节中,在座同学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有研究生就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国家之间的编钟音乐如何交流、诸侯级别墓葬为何能出现九鼎八簋、中国古代乐谱失传等话题与李教授进行了讨论。最后黄尚明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他认为,李教授的知识积累十分深厚,讲解过程生动风趣,将考古知识与编钟音乐巧妙结合,使考古学、历史学与音乐学的知识完美融合,无疑是一场高水平的、对学生启发性强的讲座,对大家深化与拓展编钟与礼乐的相关知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后,黄教授欢迎李教授今后有机会继续做客正明讲坛。至此,“正明讲坛”第十五期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